找到相关内容1029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弥勒净土略说

    教育 ,他们深知人类自身的基本规律 ,对现象环境没有很深的贪染和执著 ,对以后的前途也不必恐惧和担忧 ,因此临命终时犹如睡梦一般 ,不致遭受各种苦逼和忧恼。   2、人民慈爱 ,心地纯善 ,社会安定 ...

    如吉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60448771.html
  • 弥勒净土法门初探

    、兜率弥勒净土等都包括在内。故《法华经》说:“临命终时,千佛授手,十方净土,随愿往生。”即是随有情之所好,十方净土都可以往生。虽然如此,东方药师琉璃净土等,大家虽知它们的名称,其往生的方法,有关经中是...

    如吉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60548772.html
  • 生死之谜(2)

    无惧 ③  当我们能证悟自心本性时,就没有任何可以使我们恐惧的了!就算临命终时,我们面对另外一种形体的转换或转变时,也不会感到害怕了!这时候,死亡对你而言,好像从一座花园移到另一座花园。也不用担心会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62848825.html
  • 佛教的特质是什么

    报。随习惯的业报,是就各人日常的习惯而受报。佛教中的净土法门,教人念“阿弥陀佛”,一句阿弥陀佛念了几十年,目的是要养成习惯,一旦临命终时,一声佛号就能与佛感应道交。随忆念的业报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94949284.html
  • 观无量寿佛经大意

    “执持名号”,再加上“一心不乱”,临命终时就可乘风归去,飘向莲花池畔,徜徉在鸟语花香之间。这种言论,不但动听而且引人人胜。  至于早在曹魏时期传人的《无量寿经》,当然也包含了净土修持的无上法门,和《阿...

    南怀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95049288.html
  • 临终关怀与助念往生

    ,也派牧师到临终人前劝其忏悔,引导其灵魂迁升天国,但这是不究竟的。因为天界仍在六道轮回之内,并不是人生最圆满的归宿。只有佛教净土宗的临终关怀,劝导临命终时看破生死,坦然欣喜地谢别娑婆,老实念佛,求生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00549322.html
  • 末法时期何以当弘弥勒法门

    尽皆回向兜率,一心思惟兜率天上之上妙快乐,如前所言,临命终时刹那得生。生于天上,即刻于莲花中化生而出,行者于莲花上结跏跌坐,自有无量天子,奏天乐,散妙花于生者身上,并赞叹言:“善男子呀!你是因为在...

    慈德居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04249406.html
  • 宗舜法师:《阿弥陀经》“脱文”考辨

    10页)“若有净信善男子或善女人,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,极乐世界功德庄严,闻已思惟,若一日夜,……或六或七,系念不乱,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...

    宗舜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25449731.html
  • 从佛教伦理学看器官移植问题

    临命终时,侍臣持扇,误堕王面,王痛起嗔,死堕蛇身。……观此可知:亡者识未去时,即行穿衣搬动,及即焚化,使其因痛生嗔,更加堕落,宁非忍心害理,故施惨毒?应思我与亡者,何仇何恨?乃以好心而作恶缘。”(印光大师,...

    释昭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34649846.html
  • 人死永灭论与人死续存论(三一)

    流法尔,生必当死,勿以分别而生苦恼。  大药,善业之人,临命终时,好乐布施,种种伽他,种种颂叹,种种明因,重重称说正法之教,如睡不睡,安隐舍寿。将舍寿时,天父、天母同止一座,天母手中自然花出,天母...

    思乡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41849930.html